文/季龙妹
心理学家的过度分析,往往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比如,关于发不发微信朋友圈,先前有文章称,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十分可怕,建议远离。日前又看到心理分析文章,说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认为其自信而耐得住寂寞,人格比较独立,让喜欢听从心理学家建议的网友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便利。自从有了微信这样一个强大的一个社交工具,人们可以方便而迅速地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并成为许多人展现自我的平台。人们通过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圈内朋友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还可以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微信朋友圈的一个特点是,这些朋友一般不是你最亲近的人群,在你的人际关系里只能处于第二层或第三层,给你关注、点赞最多的,往往不是你生活中的亲戚朋友、甚至熟人,甚至可能是那些千里之外毫不认识的陌路人。
相同的价值观和认知,造就了彼此能看见对方心灵深处的坦诚、博爱和优雅,也能感受到那不为人知的忧患与焦虑,既能求同,又能见异。
但正如生活中有些人比较阳光外向、有些人比较内敛沉静一样,那些不发或少发朋友圈的人,不见得就是危险可怕、需要远离的人,更不应用“人格”来进行道德绑架。他们或者忙于现实生活,少有时间打理虚拟社交;或者性格比较独立内向,不想被打扰和打扰别人;或者为人处世谨慎,对朋友圈的“朋友”的不确定性保持警惕。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也可能是值得交往和信赖的人。某些心理分析所称的“高掩饰性人群”毕竟是特指那些刻意伪装的少数人,并不能与不发朋友圈的人划等号。更深一层看,真正的“高掩饰性人群”往往会热衷发朋友圈,以另一种假面示人。
同样,喜欢发朋友圈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好,喜欢交友,开朗开放,让朋友熟悉自己,了解自己。就算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晒自己的名牌包包、衣服、鞋子等,有些人则喜欢发各种旅游的风景照甚至喜欢在朋友圈秀恩爱等等,希望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中获得自我价值感,也没有什么不对。一切善意的展示和追求,都值得点赞。
对发不发朋友圈的引起的议论,从根本上反映了不同社交取向人群“求同排他”的心理。正如你到体育场观看棒球比赛,恰巧周围都是A队的啦啦队。当周围的观众都站起来鼓掌欢呼,而唯独有一个人坐在那里时,心里支持B队,别人肯定会觉得他十分奇怪甚至别扭,产生鄙视和厌恶。经常发朋友圈的人,通常也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样,能够敞开心扉,增进相互交流和了解。不发或很少发朋友圈的人,在作“壁上观”同时,也会反感热衷自我展示的微友。
其实,求同没错,排他就不对了,中国传统智慧很早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无论爱发朋友圈也好,不发朋友圈也好,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不同个体个性的差异性,而不必强求对方与自己相同,这是最起码的社交礼仪。正因为有了这种不同和差异,才有了社交平台的广阔天地和社交活动的丰富多彩。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