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患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心理时评 -> 详细信息

心理时评

清明节究竟能不能互致快乐?

来源:http://www.soulgarden.cn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5日  点击数:

 

文/季龙妹

民俗的力量是强大的。又到清明节假期,但朋友群却少了中国传统节日固有的节日气氛,“清明节期间是不能问好和祝福的”,大家谨言慎行,朋友之间想致个节日祝福或问个节日快乐也不敢,生怕触犯清明节的这个禁忌而遭致朋友白眼。

认为清明节忌讳祝福和互致快乐的理由,大致与清明扫墓祭亲有关。站在墓前面对阴阳两隔的亲友,焚香祭奠,寄托哀思,应该庄重肃穆,这种时候祝福“节日快乐”,似乎不合时宜。但你可知道,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清明节的内涵丰富,外延宽泛,是一个可以安放多种文化元素和情绪特征的综合性节日,其活动已远不止祭亲扫墓一项,而是更多响应盎然春意的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动。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从名称的多样看,清明节的内涵非常丰富。清明时令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清明节气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前后大约十天左右。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在我们的先人那里,清明节就已不是一个黯然神伤的节曰,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玩马球等民俗活动,赋予清明节更多的节庆喜悦和明丽色彩。

其实,从历史渊源看,清明节是可以互致祝福和快乐的,这样的习俗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比较而言,“清明节不能互致快乐”,是近两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这样那样的忌讳,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广。

中华民族是一个生生不息、乐观向上的民族,从来不会被任何艰难困苦压倒,也从来不会沉缅于消极悲观的意绪。清明祭扫,追思先人,只能使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活在当下。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洞悉生命意义,珍惜人生的达观态度,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未知死焉知生。哀伤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坦然接受现实,适应现实,由对逝者的哀思转为对生命的达观,转变为一种欣欣生意的愉悦。

清明节,人们固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而我更喜爱宋人吴惟信的咏清明诗《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万株杨柳属流莺。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 来源网址:http://www.soulgarden.cn
  •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05日
相关心理时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全站搜索 ┆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

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