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患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神经症 -> 职场减压 -> 详细信息

职场减压

职业倦怠,光是“辞职”就能解决吗?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4日  点击数:

文/李颖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的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写了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了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从此,“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后来被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而身心耗竭的状态。有调查显示,企业白领、心理咨询师、教师、医护人员、新闻工作者、警察等职业人群是职业枯竭的高危人群。

“职业枯竭症”又称“职业倦怠症”,只是一种源自心理的疲惫。众所周知,爱情有审美疲劳,再漂亮的美女,看久了,也就成了“一般人儿”。工作其实也一样,长期处在同一领域,对于相同的信息每天都要大量接收,难免会产生感觉以及心理上的疲劳,就会失去最初的新鲜感,感到乏味、枯燥,提不起精神,引发职场倦怠症。

研究认为,职业倦怠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

情绪耗竭:指一种过度的付出感以及情感资源的耗竭感;压力过大,能量感缺乏,特别容易疲劳。

去人性化:也叫玩世不恭,指对他人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

自我效能感降低:指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评价,伴随无力感、抑郁感。

简单说来就是“心好累、不高兴、我不行”。

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进行的“促进职业人群精神健康项目”调查显示:我国超过50%的职场人士处于抑郁状态,剩余劳动时间后的“维特效应”只会对职场人的抑郁状态起到加剧作用。什么是维特效应?

1774年,德国作家歌德发表了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为此,好几个国家将《少年维特之烦恼》列为禁书。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显示,随着时间推移,调查对象的自评抑郁得分呈递增的趋势。而媒体的报道对于职场群体心理起到了很微妙的作用。比如对负面情绪甚至自杀的报道越多,就越容易激起类似人群的心理共鸣,直接引发了负面的“维特效应”。

尤其在如今社交媒体发达的大背景下,大量的渲染对一些本就郁闷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当人们共同存在某一种负面情绪,但缺乏应对的手段和宣泄渠道,如果有个体选择一种方式发泄,其他人就会倾向于模仿。

这是一种贯穿人类发展历史的社会认同原理,当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一种方法,哪怕是极端方法,Ta也会倾向于认同这种缓解痛苦的手段,无论是吐槽,还是陷入消极情绪。

失去了激情,婚姻生活越来越寡淡无味,工作也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想想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职场枯竭,日复一日地在凑合应付呢?是不是觉得日子过得一点意思也没有?如果是,那么可以肯定,你已经输掉了过去,甚至输掉了现在。如果你不想连带未来一起输掉,那就想办法改变吧,现在补救还来得及。

  •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4日
相关职场减压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全站搜索 ┆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

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