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更开心点儿?就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文/李颖
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财产、名誉、地位等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就应该多替他人着想,因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我”字强调的过分,就会变成诅咒。
在一项发表于2000年的研究中, 心理学家托马斯•基洛维奇(Thomas Gilovich)和他的同事要求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穿上一件令他们感到尴尬的衣服——一件印有唱作人巴里•曼尼罗(Barry Manilow)形象的T恤。大学生们被要求穿着这件T恤与其他同学共处一室,然后猜测有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穿了什么。这些大学生们倾向于大大高估这个比例,同样地,在穿着印有鲍勃•马利(Bob Marley)或者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这类印有积极形象的T恤时,他们也会做出高估。在各种研究中,实验对象都觉得自己比实际中更受旁人关注。
基洛维奇和他的同事们将这种现象称为“聚光灯效应”:我们会自然地对自己的外表、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产生自我意识。
自我中心思维源于我们人类天生的狭隘倾向。我们生下来就倾向于从一个狭隘的、自私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我们天生就会认为世界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本能的以符合我们利益的方式解释情景和他人的行为。
同时,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合理的。当我们从自利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时,不管我们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合理、对他人多么有破坏性,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思考是合理的。在我们看来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正当的。我们自我中心的天性是批判性思维中最可怕的障碍。
这类研究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之一就是自我解放。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生活时,我们经常为自己当初的许多不作为感到遗憾,而这些不作为的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尴尬、在意别人的目光。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借用亚布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著名演讲中的半句话,明白“人们不会注意,也不会铭记”我们的所说所为,我们便向充实的生活迈进了一小步。
“自我为中心”是一种性格缺陷,如果不去改变,就会处处碰壁,陷入痛苦,甚至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改变这种情况,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造成“自我中心”性格障碍的重要原因是自我评价出现偏差,所以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是消除“自我中心”的根本。一方面,要善于反思,观察自己哪里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客观看待自己;另一方面,多听取他人的评价、意见,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
第二,人际交往中要遵守互惠原则。希望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就应有所付出。如果在交往中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尊,与他人对立,最终只能导致自我封闭和自我隔绝。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必要时做出让步。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学会换位思考,如果有人不顾你的感受,漠视你的存在,唯我独尊,随心所欲,甚至把利益建立在你的痛苦之上,你有何感受?另外,梳理一下以往有没有受到过挫折,有没有碰过壁,在痛苦的时候有没有人愿意与你共同承担等,从这些思考中体会他人的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关注自我。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