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网红被家暴:权力感与控制欲才是家暴的根源
文/李颖
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你属于我。
——傅立特
网红圈今日又起波澜,“我被家暴了,过去的半年我仿佛活在噩梦里。关于家暴的这一切,我必须说出来!”昨天,知名仿妆博主“@宇芽YUYAMIKA”称一年内5次遭到男友家暴,并曝光了一段在电梯内被男友拖行施暴的视频监控。事件迅速引发关注,也再次引起公众对家暴这一社会问题的讨论。
无独有偶,就在昨天,蒋劲夫女友在个人社交网站上发长文控诉其家暴恶行,她写道:“和JFF住一起的日子很像在监狱里面,他是个控制狂、暴力狂和嫉妒心很强的人”。同时,她还晒出疑似被蒋劲夫砸烂的平板电脑、被剪断的银行卡,引发网友讨论。
下面,我们特别针对夫妻间的家暴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其可能成因。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三因素即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元”,三者的交互影响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作用。从社会认知心理角度家暴现象可以理解为:外部不良环境因素刺激与个体因素对个人最终行为表现的综合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如早年的心理创伤、家庭矛盾和一定的生活应激事件,个体因素是基于病态认知或认知偏差的一种内部唤起。
有些施暴者早年受过心理创伤,如长期家庭不和或在受虐的暴力环境中长大,后者包括父亲常责打母亲、遭人虐待或欺负等;有些则是缺少家人关爱,如父母对自己冷漠、成长于单亲家庭,甚至是孤儿等,还有受身边家暴“榜样”和暴力文化等长期影响,引发施暴者的自卑感、暴力倾向和冲动攻击性等病态心理,通过家暴行为掩饰内心潜在的自卑感。反之,部分家暴受害人幼年时可能亲身经历或目睹周围家庭中女性被男性责打的场景或常受父亲等的打骂,而逐渐形成胆怯及逆来顺受的受虐倾向。
当外界压力超出人的承受范围时,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出现精神过度紧张、烦躁、焦虑、易怒等情况,此时夫妻间的矛盾易于被激化,有可能导致一方或双方的情绪和行为失控,尤其有上述病态心理基础的人,施暴的魔兽容易被唤起,最终导致家暴的出现,即所谓的市怒室色。
有学者提出,施暴者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在遭遇不良环境因素刺激后,会产生病态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反复遇到类似刺激后不断强化这些病态认知,在一定条件下易于引发家暴行为,病态认知有可能成为家暴现象长期存在的主要根源之一。另一方面,由于引发家暴行为的环境因素存在相似之处,若能避开这些因素,可能会减少家暴行为。当然,从病态认知入手的心理治疗,可能对预防或减少家暴现象会更有效。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千万要小心家暴男,因为他其实并不爱你,但他的种种表现倒像在“驯化”,有意或无意,不断降低你的底线,把你变成听话的人。
不寒而栗。
全国妇联的一组数据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约存在有30%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
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丈夫毒打。
而另一数据,我国受家暴女性平均在被虐待35次后才会报警,最长已遭受40年。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受家暴女性,选择了尽可能的隐忍。
那么到底如何破局?
研究认为,情感上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者,更为可能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所以,给生活多个支点、打开自己的圈子,不失为不错的应对措施。
但其实还有一个最为朴素和实际的办法:
即强大自己的认知。就是摆脱思维的桎梏,试着跳出来,看到这种病态关系发生发展的全貌,明白它的起因及表现,了然它最终的走向和结果。
究竟何谓心魔?其实就是人类认知的失调。是在局限的认知里钻进了牛角尖,被一面的认知遮蔽了双眼、蒙蔽了心智。
我曾也关注过一些反传销的案例,如果只是将受害人强行中断拖拽出来,往往受害者并不领情,甚至极为抵触。而真正能从传销里走出来的,多半是在实践或认知里,已然走完了全程、看到了全貌、看透了过程,得出钱不会回来、不过如此、就是场骗局的幡然醒悟。
解开心魔,归根结底还是一场自救。而想要自救,靠的正是一点勇气和不断全面的认知。愿所有身在迷局的人,都可以在那个死胡同里掉个头,然后从容的走出来。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