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颖
从北大“弑母学霸”吴谢宇到上海“流浪汉”沈巍,两个人都是饱读诗书,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最后都走到这样的境地,大家都唏嘘不已。
其实从吴谢宇的学习轨迹和沈巍的自述中我们都能看到,这两位曾经的好孩子都是在未来发展上和家中发生巨大的分歧,被逼着按照父母的规划前行,最后却毁了孩子的一生。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儿童的生长,源自于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
有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深深误解,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相信孩子的自主性,认为只有按规划的道路走,孩子才会好。甚至管到孩子的细枝末节。
在一期《少年说》中,一个男孩哭诉这辈子都不想再吃苹果鸡蛋喝牛奶。因为从小学起,妈妈要他每天吃苹果,小学六年一共吃了2190个。
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管着孩子跟着节奏走,等有天,没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将近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
前一秒还在为高考发狠攻坚,后一秒就坐在大学教室里发呆睡觉。
一位老师说,很多大学生已习惯被权威、父母左右,也习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密不透风的管束,让孩子没有了内在动力,待无人管束时,孩子的自主性已然丧失。
为什么“无聊神经症”或“空心病”高发?两位老师从传统文化、应试教育体制等方面作出剖析。经过与多人的交流,我认为存在之虚无的疯长,也离不开这两种“土壤”的培育。
一是父母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年轻一代不必再辛苦努力养活自己,从而丧失了必须做什么的外在需求;
二是父母替代选择,按照自己的愿望为子女铺好了一生的道路,让孩子丧失了应该做什么的内在动力。
这双重丧失,让孩子的梦想无处安放,灵魂无所依凭。
有时,父母的为了孩子好,不仅剥夺了孩子受苦的机会,也抽空了孩子成功的动力。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东西。
很多家长以“为了你好”来教育孩子,但是却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家长教育孩子是为了什么?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亦或者是为了能够满足自己对孩子的期望,还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想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找到自己的目标,属于自己人生的位置,让孩子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
这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