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心理咨询师眼中的沈巍:都云拾荒痴,谁解其中味?
文/季龙妹
上海流浪者沈巍怎么也没料到,他会成为别人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都市“流浪大师”传奇的主角。“金句流浪汉”、“国学大师”、“审计局公务员”、“垃圾分类倡导者”、“复旦大学高材生”……当被贴上各种标签的上海流浪者沈巍迅速爆红,围绕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也被人津津乐道。经媒体调查核实,沈巍系上海人,已流浪26年,曾是上海某审计局公务员,家中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上海相关部门向红星新闻证实,沈巍系某区审计局长病假员工,26年来,薪酬按相关标准正常发放。
引起人们关注、同情、怜悯复杂情感的,是这个拾荒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执念。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猎奇心理下,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对“流浪大师”进行了解读,试图找到最合情合理的解释。其实,作为有十多年从业经验的上海心理咨询师,我以为流浪者沈巍极可能而是一个“囤积症”的患者。
史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兰德·弗罗斯特和波士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盖尔·斯泰吉蒂,花了近20年的时间,和囤积者一起工作(工作的地点有时是在通往垃圾场、蟑螂乱窜的地下通道),采访了几百位囤积者,研究他们囤积食物、衣服甚至动物的动机。在其新书《物品:强迫性囤积和物品的意义》中,把包括拾荒在内的强迫性收集物品的反常行为,称为“囤积症”,揭示了这一精神疾患的本质和特征。
囤积者的显著特征之一,通常都特别聪明、外向和友好。这和我们的“流浪大师”不谋而合。沈巍聪明博学,待人友好,也喜欢和他人交流。《论语》、《战国策》、《朱子家训》以及中外名著,沈巍都可以讲述得生动有趣,每一次交流都让人感到受益匪浅。
研究表明,最常见的囤积动机是避免浪费可能还会用到的东西。沈巍说,“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垃圾之说,只是它们被放错了地方。起初我倡导垃圾袋装理论,就是说不同的垃圾可以归类放在一个袋子里,然后可以回收利用。比如食品可以喂流浪猫狗;比如剩下的水,瓶子可以回收,水可以浇花;比如纸壳,也可以有很多的用途,不应该被当做垃圾扔掉。他的衣服、鞋子、生活用品,都是捡来的。
囤积者通常具有处理信息方面的障碍。囤积者在得到某种东西时,只考虑拥有眼前的这种东西会多么美妙,以至于忘记他们没钱买或没地方放。当要丢弃时,他们只想着他们将失去什么,不会想到丢掉之后会带来什么好处。近7年,沈巍多在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附近栖身。附近一家酒店负责人说,沈巍腹有诗书,谈古论今,未伤害过任何一人;只是他将捡来的垃圾堆在酒店门口的绿化带里,既有碍市容,又令过往行人不适。
孤独的人最容易得囤积症,这是人性之痛。据沈巍透露,他出生于1967年,直到工作时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我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但是他们的感情并不好。父亲对我管教很严,讨厌我画画和读历史方面的书。那时我都是偷偷看书。也许是父亲对我感到愧疚吧,临终时曾向我道歉,可他的选择改变了我的一生。如今母亲还健在,只是我们再没有交集。家里人对我的态度伤了我的心。他们认为我脑子有问题,很丢人。可见,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现实的亲友人际,沈巍的内心是孤独的。“其实,我渴望家的温暖,渴望有个稳定住所。有个大房子,可以让我放我的书;有个大桌子,可以让我随意书画;有个大电视,可以让我欣赏世界名剧;有个大院子,可以让我种花和收养流浪动物”。
都云拾荒痴,谁解其中味?对一件事最好的评论是还原真实,对一个人最大的尊重是理解,与其猎奇和附会,不如用科学驱散认识的迷雾,还原一个真实的人。在上海心理咨询师的眼中,任何虚美夸张以及网红消费,都是对流浪汉的伤害。我们还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有他的执念和癖好,他选择他喜爱的生活方式,又何需他人评说和惊扰。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