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龙妹
刚刚结束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以70分的比重,出了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很显然,这道题的经典解题思路,应该是由个人的自我需求,上升到社会价值和家国情怀。
然而,在后续的现场新闻采访中,零零后考生过份强调自我需要,体现出反传统的价值观念碰撞,让我隐隐感到不安。
被误读的马斯洛
从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需要”和“被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我们每个人既有“自我需要”的一面、又有被他人“需要”的一面,这样,我们的人格才完整,我们的心理才强健,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
考生们都知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但真正读懂马斯洛,理解其精髓的不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们常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来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你也许不知道,被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和社会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根基正在于被他人、被社会所需要,这种需要若得到满足,就会感受到自信、价值和能力,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人们也许不知道,马斯洛在发表了五层需求层次的15年后,也就是他去世前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自我超越,进而归纳为三个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及Z理论。而Y理论特别是Z理论(自我超越),更是强调了人的“被需要”的社会评价和意义。
以自我为中心,长不大的“巨婴”
一个人“被需要”,首先是一种能力,一种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人看法和所欲所求,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能力。现代中国家庭的养育模式,往往是一家人五、六口包括父母、祖父母辈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俨然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久而久之成为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三山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担忧的“巨婴”现象,就是虽已长大成人,但在心理发展层面,仍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从其他角度看问题,以至迟迟“不懂事”,不能正常融入社会,这样的事例相信很多家长都有切身体会。
林肯战胜抑郁症的密诀
“被需要”既然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幸福。美国总统的林肯,却让人看到战胜抑郁的希望。在林肯26岁和32岁的时候,他的抑郁症发作得最厉害,一度甚至险些自杀。在给友人的信中,林肯说:“现在我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如果我个人的感受能平均分配到世界上每个家庭中,那么,这个世上将不再会有一张笑脸,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好起来,我现在这样真是很无奈。对我来说,或者死去,或者好起来,别无他路。”林肯认为这种情绪是心理问题导致的,他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各种自我调整的办法。有一次他在参与公众活动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感觉精神很愉快,听到人们对自己工作的期望,他感觉又有了努力工作的动力。于是他就将报纸上刊登的人们赞美他的报道剪下来整理成小册子,随身携带,感到心情压抑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下,以振奋精神,促进工作。就在这种“被需要”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林肯又重新找回了自信,最后战胜了抑郁症。
林肯的故事从给予我们一个重要提示,人,特别是那些有过高峰体验的成功人士,面对瓶颈和挫折,一定要有“大爱”、大目标,探索追求人生的大智慧、大意义。这种超越小我的大追求,一定会给你精神的福报。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需要有仰望星空的人,而仰望星空的人就是超越自我,把人类、民族需要当成自己需要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夠把“被需要”融化到“自我需求”之中,那就实现了马斯洛的Z理论—“自我超越”,这是一种怎样的自觉自为!一个人,如果被社会需要,被朋友需要,被家人需要,被爱人需要,那是一种怎样的幸福人生!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