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向父母下跪,是“孝”还是“自我感动”
前几日,有位来访者向我抱怨最近学校举办的奇葩活动——集体在操场上向父母下跪。虽然当时感觉的确和父母关系更进一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还有一丝尴尬……
近年来,这样号称是为了弘扬“孝道”的活动屡见不鲜,活动当场父母孩子哭成一团,令人动容。但这次活动之后呢?难道所有当场哭泣的孩子和父母都因为这次活动而变得更好了吗?
笔者在高中时期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活动,目的似乎是为了让我们抱着对父母愧疚的心理拼搏高考。看着同班同学痛哭流涕,我的内心可以说毫无波动,还遭到批评,指责我冷血。
但是等这次活动结束之后呢,那些痛哭流涕的同学还是维持原样,好的依旧好,差的依旧差。仿佛那些痛彻心扉的情感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很多人会说,这仅仅是自我感动,无伤大雅。但这其中还蕴含着更深刻的情绪——跟风作秀。他们感动并不是感动那个被他们顶礼膜拜的东西,而是感动于“被感动”的自己,感动于自己的美好品质,感动于跟上了大众的步伐,感动于被群体力量放大了千百倍的情绪中。他们极力在社交群体中塑造自己的形象,而最快能博得赞美和认同的,自然是集体高潮——这其实有点像传销洗脑。
但一旦抽离了这个社交环境,就像笔者高中时候的那次活动一样,这种表现欲望就会急剧下降,回归到正常的情感中去。对于这次800学子集体向父母下跪的新闻来说,我从不怀疑当时学子们内心的确是充盈了对父母的感恩与爱,但这份“孝”若只存在于一瞬,那么这种教育方式很难说是成功的。
至于学生在大庭广众下集体下跪,我很难认同。人和人之间,包括父子、母女之间,其正常的关系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做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非人性的礼教。这种方式其实是靠着权威和气氛的烘托,违背孩子的意愿来满足校方和家长们的意愿。孩子对父母的爱可以有各种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可怕方式。更不能对那些不愿下跪的学生横加指责。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讲过这样一句话,“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希望对父母的爱不再以一种表现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吧。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
中国心理咨询门户网站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版权所有© 严禁复制
电话: 021-22816449 网址:www.soulgarden.cn地址:徐汇区宛平南路470号(恒安阁)202室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905948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99号